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:30-21:00
来源: 深圳市承翰学校(国际课程实验校区) 编辑:佚名
2019年,联合国驻瑞士**人员Ayoub出席一场中国主题活动,**次品尝到中国菜和中国茶。席间,一位请他拍照的女士问他:“你到过中国没有?”得到否定的回答后,对方诚恳地说:“你应该去!”
在此之前,毕业于穆罕默德五世拉巴特大学的Ayoub,在摩洛哥当过公办教师,在瑞典当过文化大使,唯独对中国知之甚少。“那时我就下定决心,要去看看真实的中国,移开眼前的迷雾。”
怀揣着教育梦想,Ayoub来到中国,想要探寻一种更能激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。
在承翰国际CICEC的一年多里,他一直在探究、反思、合作、重构,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这毫无疑问是一件颇具有挑战性的事情。而幸运的是,在他的积极探索下,这些问题也渐渐有了一些答案。
早年在摩洛哥从教的时候,Ayoub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自尊、自主在学习中的作用,甚至与同事合作发表论文,并出版了一本书《The Self-Confident, Autonomous Way to Learn a Language》(自信、自主语言学习法)。
在CICEC,Ayoub针对如何实现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课堂,展开了更多的尝试。
今年,Ayoub和历史外教James联手,在历史和地理课上,带领学生开展以“人类共同体,一带一路行”为主题的PBL探究实践活动。
学生们就“中国在世界的定位”和“中国与世界的互动”两大命题进行充分讨论,对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。
在上学期的IMYC语言艺术课堂中,Ayoub带领孩子们,以不同的节日庆祝为主题进行了原创绘本的创作,如七夕节、母亲节、万圣节等等。
从确定主题、搜集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,到编写故事、绘制图画,绘本的制作全过程都由孩子们自己完成,在开创性、创造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能力。
在此之前,Ayoub还指导学生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建造1米高以上的塔楼,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,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,通过重复使用日常物品,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。
PBL项目式学习,体验式学习,小组合作学习、探究式学习、目标式学习法……Ayoub的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,让学生主动学习、快乐学习,并培养高阶思维(HOT——High Order Thinking)。
在上学期期末的教学比赛中,Ayoub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课堂。他当时讲授的是对学生知识面和思维力都要求颇高的《人口金字塔》一课。
为什么有些地方男性多?有些地方女性多?有些地方青少年多?有些地方老龄化严重?又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众多,有的地方人烟稀少?
他以此为例向我们分享自己对课堂的认知。
首先,教学不能太复杂,最优的学习发生在师生都觉得简洁明了的时候。
其次,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,他们也各有各的禀赋和学习方式,比如有些是视觉型,有些是听觉型,还有的是手工型。
考虑到学习者的多样性,课堂的呈现方式也应不同。比如用技术、视觉辅助,用合作式学习活动、拼图学习法、田野调查等。好的课堂就是让个性迥异、水平参差的学生都被顾及到,都有用武之地。
第三,鼓励、尊重任何一个想法。Ayoub警告说,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,是颇为冒险的举动,需要再三权衡并充满智慧地处理。“一定要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!”
在他看来,学习者并不是白板一块。虽然不同学生的语言天赋不同,学习方式各异,但他们都有学习的能力。“我的**就是让他们确信自己有这种能力,并且鼓励他们去发展这种能力。”
“亲其师,信其道。”Ayoub的教育理念与之异曲同工。每次进教室之前,他都把烦恼抛诸脑后,带上微笑,课堂开始时开一下玩笑,整个氛围就活跃起来了。
“要让学生信任你!只有被信任的老师,才能激发学生。”Ayoub认为,学生和老师是能够成为朋友的,哪怕这种关系有一定限制。为了让学生不那么拘谨并且敢于开口,他会努力让自己平易近人,直呼学生的名字,而且确保不是那些性格外向的人才有机会,安静的、内向的,也有同等的展示机会。
在课堂上,他就像对待小花朵般呵护学生的自尊心。同时也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勇敢地发现自我,表达自我,并最终成就自我。
教学,在Ayoub看来,是积极影响学生,确保学生理解课程,并鼓励其终身自主学习。而这种“发现与成就”,正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动力之源。
在承翰国际CICEC,还有很多像Ayoub这样对更好的课堂、更好的教育不懈探索的老师。
If you haven't found it yet, keep looking, and don't settle.
在探索与叩问背后,我们能看到,承翰教师对教育的初心与信念,也能感受到,他们身上一种名为梦想的力量。